English

突出高师办学特色 培养合格中等师资

1998-09-16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朱振国 我有话说

张德祥,1950年7月生,中共党员,沈阳师范学院院长、博士、教授、硕士生导师。1982年毕业于沈阳师范学院政教系,后考入厦门大学攻读教育学博士学位。1986-1988年赴日本东京学艺大学进修教育管理,1993年再度赴日担任客座研究员。1982年以来一直在沈阳师范学院工作。长期从事教学与管理工作,曾发表《政府与高等学校之间的“缓冲器”》、《关于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改革中的几个问题》等论文20余篇;出版专著及主编、参编、翻译《终生教育论》、《识别人》等学术著作10余部。

面对21世纪的挑战,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正在进行改革。作为地方高等师范院校,该如何改革,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?带着这个问题,记者采访了沈阳师范学院院长张德祥教授。

张德祥院长认为,培养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高水平师资,是21世纪教育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,同时也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把尺子。为达到这种要求,沈阳师范学院确立了“坚持社会主义方向,热爱教育事业,具有现代教育观念,素质较高,适应素质教育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中等学校教师,并为其今后成为中等学校的骨干教师、学术带头人和管理人才打下良好基础”的高师培养目标。

为实现培养目标,达到规模要求,学院加大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力度。学院构建了“基础宽厚、主干坚实、师能突出、学有所长、整体优化”人才培养模式。依据这个培养模式,确立了“普通教育与专门教育相结合,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,学术性与师范性相统一,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共性与个性协调发展”的课程体系改革目标。按照这个目标,学院将组建七个专业学科群,即人文学科群、社会学科群、数理学科群、生化学科群、外语学科群、教育学科群、艺术学科群。同时,学院将学生的四年学习分成两个阶段:第一阶段为基础阶段,学程是前两年半(1-5学期),主要学习一些文化和专业基础课程;第二阶段为专业阶段,学程是后一年半(6-8学期),按不同专门方向分流培养。现在,学院开始实行学年学分制,扩大弹性,完善选择机制;扩大选修制比例,选修课占总学时的30%,其中限定选修课学时占总学时的20%,任意选修课学时占总学时的10%;实行因材施教,分层次教学、分流培养和主辅修制;实施特长教育,培养特长,发展个性,不拘一格地造就人才。

为培养高素质人才,学院注重学生课外实践活动,完善了以课堂教学为主、辅之以课外实践活动的育人模式:实施值周班长制、辅导员制(三年级学生到低年级班级任辅导员)、助理制(系主任、街道主任、企业经理、中学班主任和校长助理)三项制度,提高学生管理能力;开展读书讲演、文艺、科技、社会调查、义务奉献等类活动,提高学生文化素质,扩大学生知识面,增强学生社会活动等各种能力,并从中受教育。

在谈到为基础教育服务时,张德祥说:“既然是师范院校,就要在‘师’字上作文章,要突出师范特色,不断深化改革。”

师资培养与建设是搞好教学改革的关键。对此,沈阳师范学院已有充分认识。为搞好师资队伍建设,学院提出培养30名学术带头人、50名骨干教师、100名青年教师的目标。另外,学院还积极引进一些高层次人才。正因为用“两条腿走路”,所以沈阳师范学院已经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学术界颇有影响的专家、学术带头人和正在迅速成长的中青年优秀教师及拔尖人才。

世纪之交,把一个什么样的高等师范院校带入21世纪,是所有师范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的问题。在谈到学院的未来发展时,张德祥院长说:“高师教育面临各种严峻挑战,我们若想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,进一步突出办学特色,就必须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提高人才培养质量,为实现‘按照高质量、高水平、高效益要求,将沈阳师范学院建设成为全国一流地方师范院校’的奋斗目标而不懈地努力。”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